小虎鲸

Feresa attenuata   Gray
   

  60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几头标本的体长自2.14~2.59 m。体中等粗壮,自背鳍以后渐细。头钝圆,无喙。背鳍高而镰刀形。鳍肢中等长,前缘凸,后缘凹,梢端圆。体背面及部分侧面和腹面暗灰色至黑色。体背每侧各有1条暗色的披肩(从额至背鳍后方的深色区)。从尾柄至眼的胁部通常为较浅的灰色区。腹面在两鳍肢间和生殖孔周围各有不规则的白色斑,有时在尾柄也有不规则白色斑。唇缘白色。
小虎鲸常与伪虎鲸及瓜头鲸相混淆。区别这三个种的最好的野外特征是鳍肢的形状,小虎鲸的鳍肢梢端圆j瓜头鲸的梢端尖,伪虎鲸的前缘有隆起。
头骨宽而粗壮。吻突宽几乎为头骨长之半;前颌骨的近端大扩展,在吻突近端之半为其最窄处。在吻突远端一半的前颌侧向扩大,占吻突宽的2/3以上,然后变窄到达吻端。每侧上颌齿8~12枚,下颌齿10~13枚。
椎式:C7,T12~13,L15~17,Ca32~34=67~70.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头钝圆,无喙。身体前部结实,背鳍以后渐细。鳍肢中等长,梢端圆。每齿列的牙齿少于15枚。

生物学

栖息在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,一般不达北纬40°以北和南纬
35°以南。常见到有12~50头小虎鲸的小群,偶遇100头或更多头的群。它们有乘浪、高跳跃、探头(头垂直地升起到水面上)等活动。估计性成熟体长约2 m,新生仔鲸体长约80 cm。对小虎鲸的食性还了解得不多,在搁浅和误捕标本的胃中观察到头足类及小型鱼类的残余。它们可能是小型齿鲸中较有攻击性的种类,偶尔会攻击甚至捕食原海豚、真海豚等海豚类。 偏利共生物条茗荷 Conchoderma 附着在鳍肢的前缘、后缘或尾叶的后缘。在胃内发现大量丝囊线虫 Filocapsularia,另一个胃内有四孔绦虫 Tetrabothrius。在搁浅的小虎鲸体内有鼻居吸虫 Nasitrema、四孔绦虫及领航鲸狭尾线虫 Stenurus globicephalae。
在印度尼西亚、圣文森特岛等地,小虎鲸是渔业直接猎捕或误捕的对象。由于捕捉的规模很小,不会对这些区域的种群形成威胁。而在斯里兰卡,渔业捕捉可能对该地的小虎鲸种群发生显著影响。在《2000 IUCN 受胁动物红色名录》中,小虎鲸被列为资料不足(DD)等级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东海:台湾(台南、高雄)、台湾东岸海区(宜兰、苏澳、花莲)。